集思教育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集思教育网 > 院校 > 正文
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如何?
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如何?
提示:

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如何?

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很不错。 中国传媒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是指的由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共同开设专业3项,采取国际联合培养,学生修业合格将获得中国传媒大学和美国纽约理工学院两个学位。 专业学制四年,学生将进行中国传媒大学和纽约理工学院双学籍注册,全程执行中外双方共同制定的国际联合培养方案,学习期间有外籍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和留学培养。 学生第一至三学年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课程学习,以中英文方式授课。第四学年,学生可选择赴纽约理工学院进行学习,以纽约理工学院的核心实践教学模块及毕业创作为主。 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办学开设的专业: 1、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本专业根据学生意愿和考试情况设立艺术特色和技术特色两个方向,鼓励学生发挥优势,在数字视觉艺术创作和计算机图形、动画制作(数字媒体特效)两个方向合作发展。 2、戏剧影视导演(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 专业将结合两国教师团队的实践型、开放型教学方法,通过在故事建构、影像造型、音频处理、视频剪辑及互动多媒体等方面的教学和国际实训,培养通晓视听及多媒体语言,具备想象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国际影视制作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
提示:

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

是的,有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 1、“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办学项目,于2014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证书号MOE11US2A20141597N),自2015年开始招生。中国传媒大学是我国第一批开设传播学本科教育专业的高校之一,根据第四次学科评估新闻传播学评估结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获得A+的成绩,排名全国第一。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建于1839年,素有“公立长春藤名校”的美誉,其新闻学院成立于1908年,是全球最早的新闻学院。本专业依托中外方优质教育资源,聚焦数字技术引领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需求新特征,中外联合育人体系凸显“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的特色,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2、“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合作办学专业,于2021年正式批准开设。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 传播学主要课程 中方主干课程包括:传播学概论、人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全球传播、基础统计学等。 外方主干课程包括:多媒体新闻报道基础、媒体融合编辑、媒体融合报道、高级数据新闻、战略性传播基础、无人机新闻报道、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数据可视化、微电影与微纪录片等。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有没有专科呢?
提示:

中国传媒大学有没有专科呢?

中国传媒大学有专科,两年制的,播音主持、新闻、表演这些专业都有。分数线就是一般专科的分数略高,能专升本到其他学校。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 中国传媒大学其他情况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有大数据中心。校园高速移动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智能教室、4K演播馆、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文献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传媒大学——学校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专科怎么样?
提示:

中国传媒大学专科怎么样?

中国传媒大学专科不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信息传播领域行业特色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 师资力量 据2019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教职工1989人,其中专任教师1115人,正高级职称329人,副高级职称589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3名双聘院士,2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分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还有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传媒大学